当儿子出国成为定局,家里突然少了个“中间人”,老辈和小夫妻都要重新找准定位。张大妈前年就遇到过这种情况,她发现直接和儿媳妇商量水电费分摊反而更高效:“以前总让儿子传话,现在我俩手机里建了个家庭群,物业账单拍照往群里一扔,谁有空谁处理。”
这时候特别要注意避免角色错位。隔壁王叔就吃过亏,儿子去澳洲读博后,他每天帮儿媳接送孩子,结果把自己累出高血压。后来改成每周帮忙两次,其他时间让儿媳自己叫网约车,双方反而更自在。
时差问题是跨国家庭的头号杀手。李姐家的经验是固定视频时段:每周三、周六晚八点,全家雷打不动开视频。儿子在德国那边会提前把要商量的事列成清单,这样30分钟通话能解决十件事。
遇到急事怎么办?赵叔去年半夜突发心绞痛,儿媳妇直接联系小区物业主任,十分钟就把人送到医院。他们现在把紧急联系人清单贴在冰箱上:物业电话、邻居号码、主治医生联系方式,都用红色记号笔标出来。
家里水管爆了、孩子发烧这些突发事件,最考验准备功夫。钱阿姨家现在常备应急工具箱,包含物业各种维修电话、附近三甲医院路线图、备用现金。上个月孙子半夜高烧,儿媳妇五分钟就查到了24小时儿科诊所。
财务安排更要未雨绸缪。周叔教会儿媳妇用手机银行处理定期存款,还把家里三张银行卡的紧急取现权限都开通了。去年台风天取款机停摆,儿媳妇靠超市的闪付功能买到了应急物资。
距离产生的不仅是美,还有误会。陈姐每周给儿子寄家乡酱菜时,总会多准备一份让儿媳妇寄给亲家。“双向关心最能暖人心,上个月亲家母还特意寄来他们老家的枇杷膏。”现在两家老人处得比小两口在时还亲热。
重要节日怎么过?孙叔家的妙招是线上线下结合。今年除夕他们提前包好饺子,和儿子视频连线同步举杯。儿媳妇还网购了跨国版电子鞭炮,全家人在屏幕两头一起倒数迎新年。
培养独立能力不等于撒手不管。吴阿姨鼓励儿媳妇考了驾照,现在家里那辆旧车成了接送孩子的专车。“上周她独自开车带孩子去郊外写生,朋友圈发的照片可神气了。”偶尔的适度放手,反而让年轻人更有成就感。
社区资源要充分利用。林叔帮儿媳妇报名了街道办的育儿课堂,现在她成了小区妈妈群的活跃分子。上周家里空调坏了,群里马上有人推荐了靠谱的维修师傅。
观念冲突时,记住对事不对人。老郑和儿媳妇为是否送孩子学钢琴争执不下,最后他们去了三家琴行试课,让孩子自己选择。现在小孙女每周最期待的就是去老师家弹《小星星》。
实在谈不拢时,不妨引入“外援”。钱医生家的妙招是拉个三方视频群聊,让出国的儿子当临时调解员。有次为了买什么牌子的空气净化器,三个人视频讨论了半小时,最后儿子从德国官网查到了性能对比数据。
说到底,儿子出国儿媳妇在家怎么办的难题,核心在于建立新的家庭运作系统。就像小区刘奶奶说的:“以前是三人转,现在是二人转加远程指挥,只要乐谱对了,照样能唱出好戏。”关键是多点理解、少点计较,把变化当成全家人共同成长的机会。
抵制不良游戏,拒绝盗版游戏。 注意自我保护,谨防受骗上当。 适度游戏益脑,沉迷游戏伤身。 合理安排时间,享受健康生活